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沧州师范学院内部控制制度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04-17 [来源]: [浏览次数]:

沧州师范学院内部控制制度

校发〔2016〕1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概念。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本单位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第二条内控分类。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工作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工作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工作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以用于管理控制。

第三条目标。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工作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工作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一)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工作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工作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工作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工作活动和工作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二)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三)保证业务工作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说,要实现其工作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第四条基本结构

(一)控制环境。即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单位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职能及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措施;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二)控制程序。即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它包括下列内容: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并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三)会计系统。即指单位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单位的业务活动,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能做到: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期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第五条建立实施一个单位要实行内部控制,重点应当在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资产保护、职工素质、预算管理和报告制度等重要环节组织实施。

(一)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必须经授权批准以进行控制。单位每一层的管理人员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对下级管理人员授权的主体。

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责任和权限,以及每笔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如下:

经费支出权限:发票面额5000元以下的可以先支出,下月初由校长汇签,5000元以上校长审批后在支出。经费使用审批权限:50000元以下的项目由主管校长提出意见后,校长签批;50000元至300000元以下的项目,由校长办公会审批,3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校常委会审批。

(二)组织结构控制。实行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要从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开始,主要包括:确定单位的组织形式,明确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以及为每个组织单位内部划分责任权限。

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均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学校规定财务报账程序如下:经办人在取得发票后先由财务处长审核票据的合法性及规范性,然后经办人拿着合规的票据找部门负责人签字——主管校长签字——财务处长签字——主管财务校长签字——校长签字——经办人签字——找出纳员报账。

(三)会计记录控制。其要求是保证会计信息反映及时、完整、准确、合法。一个单位的会计机构实行会计记录控制,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关系。经济业务一经发生,就应对记载经济业务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编号,通过复式记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帐户中进行登记,以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重复,揭示某些弊端问题。

具体操作:出纳员根据合规的原始发票编制记账凭证——财务副处长复核记账凭证——主管会计汇总记账凭证、审核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档案人员审核装订记账凭证、年终记账凭证交档案室保管。

(四)资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盘点控制,广义上说,资产保护控制,可以包括对实物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接近控制主要是指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同才能够接触资产。一般情况下,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可通过保管、批准、记录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来达到。

盘点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不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

我校现金、银行存款由具备专业资质并且责任心强的会计人员专人保管,并且能够做到日清月结,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我校的实物资产是指学校采购的仪器设备及办公耗材等。

(五)职工素质控制。包括单位在招聘、使用、培养、奖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控制。招聘是保证单位的职工应有素质的重要环节。单位的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应共同对应聘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力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试、调查、试用,以确保受聘人员能够适应工作要求。

如果管理层重视对单位内职工的投资、管理和使用,合理配置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职工所创造的价值必然会增加;反之,就会造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充分发挥,甚至损失和浪费。

学校规定,每年每个专业都要派出教师利用假期或没课的学期外出交流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各管理岗位也应根据行业要求派出人员学习交流。会计人员按《会计法》规定每年必须参加24学时的继续教育,高级职称人员更要按要求参加相应级别的培训。

(六)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批准的预算就是单位的法令,单位内部的各部门都必须严格履行,完不成预算,将要受到处罚。预算控制也是一个系统,该系统的组织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构成。预算控制的内容可以涵盖单位工作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实行预算控制。

预算的执行层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学校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年度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超收时,按规定程序报送超预算收支变更内容。所有预算都是经过地方人大会议审批后执行。因我校属于地方院校,所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直接受地方财政部门监督。

(七)风险控制。单位所面临的风险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工作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

工作风险是指因生产工作方面的原因给单位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由于原材料供应地的政治经济情况变化等带来的供应方面的风险,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试验不成功,生产组织不合理等因素带来的生产方面的风险,销售决策失误等带来的销售方面的风险,此外还有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自然环境变化,税收调整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方面等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单位正常工作活动。工作风险多数情况来源于单位外部,尽管如此,单位仍应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单位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工作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的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学校的效益就体现在招生上。学校根据每年的招生指标及学生报到情况,可以看出各专业的热门程度,然后做好专业招生数量的调整,保证学校的生源不受大影响。并在确保学生吃住条件下,尽量为学生们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尽量避免学生因生活环境问题而退学。

(八)编制业绩报告控制。业绩报告也称责任报告,是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的报告性文件,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报告是为单位内部控制服务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因此,编制业绩报告必须与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控制方式相结合,明确反映各级管理层负责人的责任。业绩报告可以有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予以规定。

我校财务人员按规定编制月报和年度报表,领导可以通过报表看出资金的使用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

第六条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的。内部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内部控制的控制。通常可按以下程序和步骤:

(一)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标准。内部审计将根据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检查和判断。

(二)检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情况,在分析被审计单位控制缺陷及潜在影响的基础上,即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作出评价。

(三)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应当科学地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测试样本,借以正确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状况。

(四)写出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的最终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在其最终报告中,提出若干具体调查结论、意见、评价和建议,供单位最高管理层采纳,同时送交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以改进内部控制。

第七条评价原则

(一)要起到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工作管理效果的作用;

(二)要起到事前预防和能在事中或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的作用;

(三)要在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手续安全度、业务分工合理的制约方法,切忌过于繁琐;

(四)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如电算化管理)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2016年3月11日